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会员风采

  

  古代史 (约5200 B.C. ~ 1000 A.D.)

  已知的最早的保龄球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埃及,考古发现了大约公元前5200年的埃及皇家陵墓,里面的墙上绘画描绘了保龄球。大约在公元前5200年,一个埃及儿童的坟墓里放着微型的球瓶和球。保龄球的残骸在古埃及的文物中被发现,这些文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的埃及原始王朝时期。

  

  1895年,在埃及的纳卡达出土了一种被认为是儿童游戏的东西,年代介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400年之间。其中包括斑岩(石头)球、一个微型三石拱门和九个有着角砾岩纹理的雪花石膏花瓶形的人物,这些造型被认为与近代的撞柱球游戏颇为相似。

  球是用谷壳制成的,表面覆盖着皮革等材料,并用细绳捆绑。其他陶制的球也被发现。基于它们的大小和重量,以及材质,可以判断这些球是沿着地面滚动的,而不是被扔出去的。其中一些球类似于现代的目标保龄球比赛中使用的杰克球(jack)。

  

 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(约425~365 B.C.)记录了不同形式的保龄球游戏,还指出这些是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人的发明。

  大约2000年前,在罗马帝国,一种类似的游戏在罗马军团之间出现,即投掷石头,使其尽可能靠近其他的石头,最终演变成意大利的布舍(Bocce)球,一种户外的保龄球运动。

  公元400年左右,德国开始出现保龄球,其实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,通过将一块石头滚倒代表异教徒的棒子 —— 凯格尔(Kegel,一头粗一头细的棒子,用以防身)来净化自己的罪恶,从而德语里保龄球手被称为“凯格勒”(Kegler)。

  

  在中国的唐朝(618 ~907),出现过一种以滚动木球来击中木柱的游戏,称为“木射”。有意思的是,这种游戏与早期德国教堂中的保龄球一样,也有很浓厚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含义,所不同的是,木射以游戏的方式强调人们遵从中国的传统道德。15个木柱分为红、黑两类。红柱有10个,其上分别用红色写有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”10个大字,而五个黑柱则用黑墨分别标明“慢、傲、佞、贪、滥”五个字。将这些木柱红黑相间安放在场地的一端,击球人在场的另一端以球滚地击柱,击中红柱者为胜,击中黑柱者为负。唐代的陆秉著有《木射图》一书,宋代晁公武的《郡斋读书志》中有木射的绘图。

  作者:李春雨,资深保龄球爱好者

中国国家保龄球队战略合作伙伴
友情链接

网站导航